[历史同人] 穿唐后,导师和我面面相觑 - 第111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李小娘子,你的提议我等并无意见。一堆老头推搡着,最后推出来了一个身穿蓝色绸衫的老人,李长安认识他,这是县中的孙大户,他有一个儿子在州府中做小吏。
    算是在县里有头有脸的人物。
    孙大户小心翼翼看着李长安:只是这开垦田地,兴修水利需要许多的青壮年,若是征发太多青壮,恐怕会耽误了地里的活。
    县中没打算征发徭役。李长安笑笑,徭役必定会耽误农耕,关于这一点她和沈初早已拿好了主意。
    县衙出钱出农具雇佣青壮开垦田地,县中人手无论男女老幼都可以参与挖掘水渠和水库,以干活多少记工分,工分可以换田地。
    李长安直接拍了一沓写满密密麻麻墨字的规划书在桌上。
    孙大户连同其他十几个大户和村长一起围着规划书看了许久,看的头昏脑胀。
    不过这些人还是依然梗着脖子努力扒着手指计算着他们的得失。
    这些田地并不属于他们,他们能换到的只是使用权,而非买卖权,田地的主权还是属于县衙。
    可他们有续租权,意思就是只要不随意买卖田地,那这些田地他们就可以永远免费租下去,父传子代代相传。
    无论怎么样劳动力能换取到田地都是一桩再合算不过的买卖。
    一不需要卖命流血,二不需要真金实银,只需要儿郎们多卖些力气就能换取到田地。
    在大唐,底层百姓的力气是最不值钱的东西,他们有用不完的力气,却没有多少人愿意出钱购买他们的力气。
    而且不是徭役就意味着不会强迫百姓离开土地背井离乡去干活,加上按照做的活计多少计算工分,这就意味着自由和多劳多得。
    孙大户读过几年书,脑袋转的比旁人要快一些,他立刻就想到了其中的奥妙。
    他有七个儿子三个女儿,家中还有八个仆人,他完全可以让女儿管理店铺,家仆耕种自家的田地,将儿子都派出去做工换田地啊。
    至于各村的村长想的就更多了。县里的大户还有良田和店铺,而他们虽说是村长可实际上也就是占一个年纪大,家里的田地比普通村民多不了几亩。
    田地里的活半日就能做完,剩下的半日就可以让家中的子女去跟着李小娘子做工换田地反正这个也不按天数算,而是按干活多少算。
    一亩地一贯钱哩!农闲时候去干活换土地这不是天上往下掉钱吗?
    所有人都心满意足离开了县衙,他们会把这个消息带到县中,带到村子里,让每家每户都知道这个消息。
    李长安并不担心人手会不够。人多地少,大部分的大唐百姓都是有力气没处使。何况还有上年冬天招揽的那近千流民,那些流民一亩地都没有,有能得到土地的机会他们只会疯了一样涌上来抢活干。
    李长安也不担心土地会不够分。先前漳县的土地不够分是因为漳县的蛋糕就这么大,谁都想吃一口,有能力的人吃的肚子饱饱的,没能力的人就只能饿着肚子。
    大唐人对于如何将劳动力转化成商品这件事并不擅长。他们有许多劳动力却没办法将劳动力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可李长安恰恰擅长这个,劳动力可以转化成资源,这些资源又可以被她拿来购买更多的劳动力。
    漳县这一块蛋糕就会被越做越大,只要勤劳努力,人人都能够吃到一口蛋糕。
    漳县上年收了一大笔税赋,如今拿出一部分钱来做撬动生产链的第一步并不困难。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些钱从县衙流到百姓手中,又会在流动中越变越多,最后变成今年更多的税收,再次回到县衙。
    不过这些东西漳县百姓没有一个人能理解,他们只是在一次一次跟随李长安的经历中发现只要跟着李长安干,日子就能越过越好罢了。
    这一点就足够了。
    李长安在招募人手时也只打出了一个旗号
    干活能换钱,干活能换土地。
    粗暴简单,哪怕是目不识丁的老妪也能听懂这句话的意思。
    第45章
    一大早,陈二牛就穿上了短衫,出屋将柴火劈了,扛到灶台前,生火。
    三娘,我今个儿去县里做工,你就不用给我留饭了。陈二牛抬头往屋里喊了一声。
    一个身穿粗麻的妇人抱着铜镬袅袅走出,将镬往炉灶上一放,斜看了陈二牛一眼。
    去吧,咱家的地里有我哩,你好好跟着李娘子干,李娘子仁义,只要你勤快些,她不会亏待咱们。吴三娘拿着勺子在镬里搅了搅,想了想又转身走到墙边,弯腰从篮子中拾了两个鸡蛋打入镬里。
    镬里原本放的是昨日蒸了没吃完的粟,今早又加了一舀子水熬成粟汤。
    吴三娘想着自己男人今日得出力挖河道,她也得一个人做完地里的活,所以才咬咬牙掏出两个鸡蛋,也算是吃了荤腥。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