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不科学 - 第137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那么无疑首推刘徽和朱世杰,因为他们分别对应着华夏两个数学高峰上的两次巨大的飞跃:
    刘徽整理了整个秦汉时期的数学知识,奠定了华夏古代数学的整体框架,总结了线性代数的整体计算框架。
    大体上类似希腊数学中的欧几里得。
    朱世杰则整理了唐宋以降的数学,规范了天元术的数学框架,将华夏的代数从无符号计算带入了有符号计算。
    而在三角领域中,贾宪无疑是个大牛中的大牛。
    还记得1665副本中提到的杨辉三角吗?
    杨辉三角其实就是由贾宪提出来的,所以有些人会叫它贾宪三角。
    不过由于著作失传的缘故,他的优秀思想被另一位大数学家杨辉记录了下来。
    因此后世才以杨辉三角为名定义了这个规律。
    11年亚洲数学大会给出的理由是杨辉的记录有实物佐证,这逻辑其实也没啥毛病。
    另外。
    贾宪还创造了“增乘开平方法”和“增乘开立方法”的开方方法。
    也就是求高次方程数值解的一类高效方法。
    没错。
    求高次方程数值。
    要知道?
    真年头的欧洲,还正在使用“罗马数码”呢。
    没错,数码,连表数都十分困难,更不用说作这么复杂的开方运算了。
    贾宪增乘开方法的计算程序,大致和欧洲数学家霍纳(公元1819年)的方法相同,但比对方早了770年。
    而这也恰恰是镜面精度计算中的一道重要环节,并且还有很多衍生数算公式要解。
    也就是说。
    无论是从能力还是专业角度出发,贾宪都是一位要比韩公廉合适的多的人选。
    但与此同时。
    他也是徐云计划之外的人物,徐云一开始压根就没考虑过他。
    因为贾宪此人的生卒时间后世同样无人知晓,但大多数看法都是他在宋徽宗即位之前就挂了。
    根据《宋史·艺文志》记载。
    贾宪在1050年左右完成了《黄帝九章算经细草》,当时他担任的是左班殿直的职务。
    左班殿直是三班之一,正九品官职。
    根据后世收集到的宋代官职与年龄的对照表来看,左班殿直一般是由25-35岁的成年男子担任。
    同时王洙在《国朝会要》中写过一句话:
    “宪今为左班殿直,吉隶太史。宪运算亦妙,有书传于世。”
    王洙撰写《国朝会要》的时间是1043年,成书在1045年秋天。
    也就是说。
    公元1045年的时候,贾宪最少都已经25岁了。
    眼下是公元1100年,过去了整整好55年。
    贾宪若是还活着,保底都有八十岁,甚至可能九十岁或者更高。
    老苏虽说也是八十岁高龄,但他是谁啊?
    前任宰相!
    无论是生活的物质水平还是享受到的医疗水平,都可以说万中、甚至百万中无一。
    但贾宪只是个普通小官,没多久还辞职了。
    在生活物质水平方面,要远远低于老苏,顶多就是个小地主的水准吧,说不定还没那么有钱。
    因此在后世的数学界,大多数人都认为贾宪在宋徽宗即位的时候就已经去世了。
    连词条百科上,给他的定义都是‘十一世纪上半叶的杰出数学家’。
    可眼下看来……
    贾宪居然还活着?
    而且按照老苏话中所言。
    若是能说动贾宪,他甚至可能从应天府赶过来!
    应天府就是后世的白下,而汴京是俊仪。
    从白下到汴京足足六百多公里,后世动车都要三个小时呢,在古代妥妥算是一段长途了。
    所以由此可以判断。
    目前贾宪的身体状况可能还挺不错的,否则不可能经的起这样距离的舟车劳顿。
    怎么说呢……
    虽然挺令人意外的,但这无疑是个好消息。
    毕竟徐云的目标,可不止是天文望远镜这么简单啊……
    有些东西可不像天文望远镜这样,嘴上说自己算不了,但实际上凭着自己的能力可以轻松的算出来。
    那些事儿的算力哪怕以徐云的个人能力来说,也完全是一件难如登天的事情,必须要有外力相助才行。
    因此面对老苏的提议,徐云当场便应允道:
    “桐屿先生小人神交已久,若能得此人相助,望远镜一事可成矣!”
    随后老苏又与徐云提了几个人名,都是赋闲并且待在汴京或者周围二三十里的数学家。
    其中有一两位徐云听过名字,能力上要逊色贾宪和韩公廉不少,算是高级人才的类型。
    而更多的则是后世未闻的人名,能力方面未知,但估摸着同样不会很高:
    毕竟老苏当初在制作新仪的时候需要大量数学计算支持,那会儿基本上把汴京上下的数学家都找了个遍,对于整个汴京数学圈的了解还是很深的。
    除非是一些后起之秀,否则能力显然不可能太强。
    事情到了这一步,今天的课程自然也差不多到此为止了。
    随后老苏想了想,乐呵呵的对小赵和小李道:
    “简王殿下,清照,不如在府上用过晚宴再走?”
    小李与小赵对视了一眼,出声推辞道:
    “有劳少师公蒙爱,不过本王还需尽早回宫寻找匠师,毕竟本王的那位兄长您也知道……所以还是下次吧,下次一定。”
    看着这位一脸‘你懂得’的谜语人,徐云有些懵逼的眨了眨眼。
    作为一名非历史专业的理科汪,他自然不了解。
    在刚即位没多久的这段时间里,宋徽宗便已经展现出了少许花鸟皇帝的范儿:
    每天最少花三个时辰画画写字,偶尔可能改动成踢蹴鞠或者啪啪啪。
    自己的胞弟们想见他,只能在下午的申时才会被应允。
    当然了。
    他对向太后的说法是喜欢一个人批阅奏章,加之向太后去世的早,所以在死前还真被宋徽宗给骗过去了。
    向太后这位低配版慈禧还活着的时候赵佶都敢这么干,结果金军来的时候倒是怂了,倒也挺讽刺的。
    随后老苏回到书房准备起了给贾宪的信,小李和小赵则交给了徐云相送。
    毕竟眼下的徐云又是“老师”又是门客,在位格上足够送小李和小赵了。
    老苏的这间府院不算很大,加之几人上课的地点又在前院,离大门只有一小段路。
    没走一会儿,三人便抵达了门口。
    “王公子。”
    即将分别之际,小赵主动朝徐云拱了拱手:
    “古人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今日王公子所言,着实让本王茅塞顿开,万有引力与星球之说……本王怕是这辈子都忘不了咯。”
    小赵的表情和语气很真挚,说的也是他的肺腑之言,而非客套话。
    毕竟若不是对科学感兴趣,他不可能跟着小李来到老苏府上来见徐云——那时候的小李还不知道徐云已经升职了,亲王见仆役,这已经超过了折节下交的概念了。
    而另一边。
    徐云对这位大帅比的印象也不错,每看到他就仿佛看到了同样帅气的读者老爷:
    “简王殿下过誉了,小人只是将先贤所著的手札内容转述出来而已。
    如同蒙学的教习一般,传教圣贤书,换个人也能做到。
    真正该敬佩的当是先贤之智,浩如星海,却又不知有多少被埋没在了光阴之中。”
    徐云的这番话似乎触动了小赵的某根心神,只见他亦是叹了口气,道:
    “确实如此,若非王公子提及,本王怕是到死都不会知晓,世间竟然有风灵月影宗这等玄奇宗门存在。
    对了,王公子,如今的风灵月影宗,就只剩下你一个人了?”
    徐云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悲伤,脸露苦涩与心痛:
    “风灵月影宗早就消散在了岁月中,小人只是运气好,机缘巧合下得到了断代的传承罢了。
    一如天文望远镜一般,有不少传承如今早已支离破碎,我等后辈只闻其名,未见其物,唉……”
    小赵怅然的摇了摇头,随后他轻咳一声,安慰道:
    “王公子,人要向前看,感伤之言便莫要再谈了。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